English

家教应有人才培养观

培养
1998-08-01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前不久报载,云南一所大学录取的来自浙江绍兴市的一名新生,因远离父母,面对大学生活不知所措,感到孤独。到校后既吃不惯当地的饭菜,天天靠从家乡带去的面包、饼干充饥,也不知如何与同学相处,对集体生活毫无适应能力。军训前一天,她留下一张要求退学的便条就离校回乡,大学生活仅仅过了一周。该生上大学前,在学校虽能听老师的话,按部就班地学习,但在家中,父母却为她照料好一切生活琐事,连洗衣服、洗碗这类事也几乎不做。

读此报道,确已令人唏嘘。不料,最近某报又刊登了一篇报道,更使人骇异:济南一位姑娘,上小学一年级时,因放学回家迷路,从她8岁起,其母就把她“保护”在家里不让出门,也不让她从事任何劳动,连她大小便也不让下床,其母给她端便盆。由于母亲偏执的溺爱,这样过了21个年头,本无身体、精神障碍的这位姑娘,还只有八九岁孩子的智力。

应该说,以上两例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多见,但却向我们的家庭人才培养观再次敲响了警钟。

第一,过细的扶助,使孩子丧失了自立能力的形成。孩子的自立能力包括适应新环境、处理问题、自我保护的能力等。这些独立生存的能力,无一不是须通过孩子自身的实践活动形成,如果事事不让孩子亲自去做,甚至封闭式地把他们“保护”起来,也就使他们丧失了自我锻炼的条件和机会,这是决不可取的。

第二,畸形的溺爱,导致了孩子在家庭中说一不二的娇骄和放纵的习性。家庭中有求必应的依从,养成了孩子错误的优势心理,在社会交往中,处处表现以“自我”为中心,要“人人为我”,而这种心理要求与正常的社会交往所需的平等合作精神相背悖,以致不少独生子女一进入社会,就感到社交生活的困难。

第三,过度的保护减弱了孩子的耐挫力。没经历过挫折,也就不可能在艰难的环境中顽强奋斗,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给孩子一点挫折,并不是布置人为的特殊困难而是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一些他能够克服的困难,并教会他们怎样正确对待并战胜困难。

第四,只重智育不利于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家长用考试分数衡量孩子将来是否能成才,把读书当作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尽一切可能为孩子提供优越的读书条件。脑力劳动绝对凌驾于体力劳动之上,任何家务劳动都无须孩子插手,甚至连必要的生活自理劳动,家长都心甘情愿地“承包”起来,更不要提学校组织的活动。

通过以上列举的家庭教育的误区,我们不难看出,从这样的误区里教养出来的孩子,有的可能智力低下,有的即使上了大学,但也可能是高分低能。大量资料表明,一些大学生进大学后,只知死读书,四体不勤者有之;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者有之;吃喝玩乐,追求生活享受者有之;投机取巧、考试作弊者有之;道德败坏、颓废堕落者有之。就是在取得毕业文凭以后找不到职业或找到职业后又被辞退的人也为数不少。究其原因,都或多或少由于家庭教育的误导造成素质低下,不合要求。因此,当前家庭教育,也要着眼于提高素质。

西方一位政治家认为,与其说一个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总理手里,莫如说掌握在母亲手里。此话的含义是,社会的未来是由其新生代决定的,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少年和青年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承担着营造国家未来的责任。特别是面对充满着竞争和挑战的21世纪,对年轻一代的身心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我们的家庭教育就必须走出误区。为此,家长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长只有以身作则,对年轻一代潜移默化,才能教育和引导他们进步。在当今社会,年轻人价值观念的形成,往往深受父母价值观念的影响。家长应当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培养四有新人的高度,胸怀高远的抱负,树立优良的榜样,修养高尚的品德,涉猎广博的知识,追求高雅的爱好,努力提高素质,那么,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监护人、引路人,而且在孩子生活、学习的成长过程中,也将是孩子的良师益友。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也才能全方位地得到落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